产品详情
“‘没有标准,我们就来制定标准’是我们当初立下的誓言。2017年,我们争取到了关键的5分钟演讲时间,推动从中国诞生的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标准走向世界。”6月20日,国网江苏电科院继电保护自动化通信技术中心副主任杨毅在该院举办的国际标准创制讲座上,分享了自己作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和其中故事。近年来,电科院聚焦培养科研型、实践型、国际化技术人才,持续优化机制、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多措并举制订激励措施,鼓励人才释放自身潜能、投身科技创新工作。铺路架梯育人才电科院是省公司技术、科研核心机构,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员工数量占比88%。针对优秀科技人才上升通道狭窄等问题,该院自2019年起开辟专家职业通道,形成“职务、职员、专家”三通道互联互通的人才发展架构。“我们构建起‘复合式’专家人才履责体系,明确了专家人才‘出成果、带专业、育人才’三方面职责,赋予他们实验室建设牵头人、新员工专业导师、青年创新团队教练、现场试验技术总监等多重身份,在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人才作用。”电科院人力资源部主任刘伟介绍。202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与电科院中低压直流配网柔性团队签订了结对协议,担任该团队的科研导师。在李立浧院士的指导下,团队牵头开展国家重点项目研究,支撑苏州吴江中低压直流配用电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高质量落地,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电科院总工程师、中低压直流配网柔性团队负责人袁宇波于今年1月当选国家电网公司科技研发类首席专家。在开辟专家职业通道的基础上,电科院还发布了“院高端人才培养方案”和“首席专家培养实施细则”,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关键技术领域培养人才,在创新实践中锻炼人才。该院为包括袁宇波在内的32名高端人才储备对象确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组建柔性团队,由他们担任负责人牵头开展技术研发,在科技创新、成果创效、价值创造中发挥引领作用。双轮驱动搭阵地科技创新源于生产实践,服务生产实践。电科院为科技人才搭建起“科研+实践”阵地,为科技人才创新创效赋能。由于电科院的专业机构依据业务门类设置,科研属性不够凸显。为此,该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刚性生产机构基础上构建“一队一所”(柔性科研团队、研究所/室)柔性科研组织,建立起7个研究所/室、11支柔性团队,破除专业壁垒,长线攻关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难题。盐城市大丰区新能源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坚实,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如何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消纳新能源,提升配网运行可靠性,成为了电科院的重要研究课题。4月份,电科院配电网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宸宇赴盐城市大丰区供电公司挂职,担任“科技副总”职务。针对基层难题,他迅速整合技术力量,围绕新能源产业聚集的大丰港经济区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布局,攻关电动重型卡车换电站“随光而充”控制技术等,探索典型末端送出型农村配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打造实践阵地方面,电科院选调骨干员工赴县级供电公司挂职锻炼,帮助基层解决生产难题,提升员工综合素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高学历、缺阅历”的情况,该院鼓励他们参与“科技副总”挂职锻炼,开展故障案例联合分析等实践,与供电公司、知名制造企业开展科技人才联合培养,在实际工作中锤炼青年人才的真本领。多元激励促创新2022年11月,电科院四级专家赵科收到了他主持研发的“变电站单兵巡检装备”项目的分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该项目成果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应用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变电站巡检作业中。近年来,电科院不断优化技术人才激励体系,以薪酬激励机制创新为侧重点,建立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机制,让能解决难题的“拳头产品”转化为看得见的“长期收益”,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项目分红制度实施过程中,该院清晰界定项目收益,实现项目分红分配力度向在重点项目中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倾斜,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价值。2022年11月,在电科院组织的“技术跨界”专家培训班上,该院专家与东南大学教授深入探讨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技术发展趋势。这是该院连续第3年举办“技术跨界”专家培训班,以“课程讲授+交流研讨”的方式,为专家人才提供技术交流平台,推动车网互动、智慧配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与转化应用。电科院还构建了“专家之家”主动服务体系,推出服务专家12条举措,为专家人才搭建了引智共创、发展托举、关心关爱3个平台,给专家人才提供调研访学、实验资源共享、“技术跨界”培训等服务。
留言列表